文体知识:奏与疏的起源、发展与特征分析
该思维导图概述了“奏”与“疏”两种文体的定义、起源、发展阶段及其特征。“奏”起源于臣子向皇帝陈述政事的文种,经历了从秦汉时期的正式公文到明清时期的规范化演变。其内容涉及军情、钱粮等,史料价值高。“疏”则为奏的别称,泛指上奏公文,功能在于论政与提建议,历经汉代别称、泛称阶段到独立文种。两者同源但有所区别。
源码
# 文体知识
## 一、奏
### 1. 定义与起源
- '奏'字古义为'进'
- 臣子向皇帝陈述政事的文种
- 《文心雕龙》相关记载
- 陈述政事
- 献典仪
- 上急变
- 劾愆谬
- 成立时间
- 秦始立奏
- 李斯《奏骊山》为代表作
### 2. 发展阶段
- 原生期(秦_两汉)
- 前221年改'书'为'奏',成为正式公文
- 蜕变期(南北朝_元)
- 名称分化
- 宋代用札子/状代替奏
- 规范期(明清)
- 明:奏本与题本并行
- 清:奏本限于官员事务
- 1748年改奏为题
- 1901年改题为奏
- 推行秘奏制度
### 3. 文体特征
- 格式演变
- 秦代:发端用'昧死言'
- 东汉后:用'稽首'起,'稽首以闻'结
- 现存情况
- 明代罕见
- 清代存千余件(顺治_咸丰)
- 内容类型
- 军情
- 钱粮
- 密参等
- 史料价值高
### 4. 相关文献
- 《文心雕龙·章表》
- '奏以按劾'
## 二、疏
### 1. 基本性质
- 奏的别称
- 泛称上奏公文
- 功能
- 论政事
- 提建议
- 例:贾谊《陈政事疏》
### 2. 演化三阶段
- ① 汉代别称
- 文帝时始用
- '条录以除'
- ② 泛称阶段
- 与章/表/议合称'奏疏'
- ③ 独立文种
- 历代实际使用但未入典章
### 3. 与奏的关系
- 同源
- 秦汉前'上书'即'奏'
- 异用
- 奏重视实际事务
- 疏偏向理论与建议
图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