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:鲁绣、社火面具、琉璃与门神画

该思维导图概述了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涵盖鲁绣、社火面具、淄博琉璃、门神画、山东风筝和剪纸等六个方面。每一项遗产都介绍了其历史、特点和现代应用,体现了山东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,特别是在技艺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努力。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了地方文化,还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源码
#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
## 鲁绣
- **简介**: 山东传统刺绣技艺,中国“八大名绣”之一  
- **历史**: 
  - 起源于春秋战国
  - 兴盛于秦汉
  - 明清时期成熟  
- **特点**:
  - 别名“衣线绣”,使用蚕丝线  
  - 针法多达30余种
    - 辫子股针
    - 打籽绣等  
  - 图案多取材
    - 山水
    - 花鸟
    - 人物  
- **技艺传承**:   
  - 省级非遗(2009年)  
  - 代表性传承人
    - 徐秀玲
    - 其他传承人  
- **现状**: 
  - 应用于
    - 服饰
    - 家居装饰
    - 艺术品收藏
## 山东社火面具
- **起源**: 与古代傩戏、民间社火活动密切相关  
- **地域特色**:  
  - 主要传承地
    - 淄博周村
    - 济南章丘  
  - 材质
    - 纸浆
    - 木材
    - 陶土  
- **艺术特征**:  
  - 色彩对比强烈
    - 红
    - 黑
    - 金  
  - 造型夸张
    - 钟馗
    - 关公
    - 土地神  
  - 象征
    - 驱邪
    - 纳福  
- **现代应用**:  
  - 民俗表演道具  
  - 文创产品开发
## 淄博琉璃
- **历史沿革**:  
  - 元代已形成产业规模  
  - 明清时期
    - '博山琉璃'享誉全国  
- **工艺特点**:  
  - 传统套料雕刻技法  
  - 特色釉料
    - 鸡油黄
    - 鸡肝石等  
  - 热成型与冷加工结合  
- **代表作品**:  
  - 内画鼻烟壶  
  - 琉璃摆件
    - 《鲁派盆景》  
- **保护现状**:  
  - 国家级非遗(2008年)  
  - 淄博琉璃博物馆
    - 传承展示
## 门神画
- **文化内涵**:  
  - 源自远古自然崇拜  
  - 具有驱邪祈福功能  
- **地域流派**:  
  - 潍坊
    - 杨家埠(木版年画风格)  
  - 聊城
    - 东昌府(工笔重彩)  
- **制作工艺**:  
  - 木版雕刻
    - 套色印刷  
  - 传统颜料
    - 植物染料
    - 矿物染料  
- **经典题材**:  
  - 秦琼
  - 尉迟恭  
  - 神荼
  - 郁垒  
  - 现代创新题材
    - 抗疫门神等
## 山东风筝
- **发展历史**:  
  - 最早记载见于《墨子》  
  - 宋代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 
- **技艺特点**:  
  - 潍坊风筝为代表
    - 世界风筝之都  
  - 四艺
    - 扎
    - 糊
    - 绘
    - 放  
  - 动态平衡设计  
- **代表类型**:  
  - 龙头蜈蚣
    - 最长可达300米  
  - 硬翅风筝
    - 沙燕等  
  - 立体筒式风筝  
- **文化影响**:  
  - 国际风筝节
    - 1984年起  
  - 风筝外交
    - 1986年赠联合国
## 山东剪纸
- **地域分布**:  
  - 高密剪纸
    - 写意风格  
  - 滨州剪纸
    - 细腻工整  
  - 胶东剪纸
    - 海洋
图片
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:鲁绣、社火面具、琉璃与门神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