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流程及抗菌材料影响分析
该思维导图概述了细菌形态观察实验的流程,包括材料准备、菌株复苏与活化、细菌悬液的制备、分组处理、固定与脱水、扫描电镜观察及数据分析等步骤。其中,特别强调了不同处理组的比较,以评估抗菌材料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,以及光热协同作用对细菌形态的增强效果。
源码
#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流程及抗菌材料影响分析
- 材料准备
- 培养基
- LB液体培养基
- LB琼脂平板
- 试剂
- 无菌生理盐水
- PBS缓冲液
- 设备
- 恒温摇床
- 恒温培养箱
- 超净工作台
- 菌株复苏与活化
- 从-80℃冰箱取出冻存管
- 37℃水浴锅快速解冻
- 接种
- LB液体培养基
- 37℃摇床培养
- 培养时间:12-16小时
- OD₆₀₀≈0.5
- 传代培养
- 次数:2-3次
- 确保菌株生长状态良好
- 制备细菌悬液
- 调整细菌浓度
- 目标浓度:1×10⁷ CFU·mL⁻¹
- 通过OD₆₀₀测定
- 充分混匀
- 确保细菌分布均匀
- 分组处理
- 处理组设置
- PBS组
- PBS + NIR组
- AuCu气凝胶组
- AuCu气凝胶 + NIR组
- AuCu@CuO₂气凝胶组
- AuCu@CuO₂气凝胶 + NIR组
- 加入处理试剂
- 37℃孵育
- 孵育时间:40分钟
- 固定与脱水
- 离心
- 转速:3000 rpm
- 时间:5 min
- 去除上清
- 固定步骤
- 2.5%戊二醛固定
- 温度:4℃
- 时间:12 h
- 脱水步骤
- 乙醇梯度脱水
- 10%
- 30%
- 50%
- 70%
- 90%
- 100%
- 扫描电镜观察
- 脱水后细菌处理
- 重新悬浮于无水乙醇中
- 样品处理
- 滴加至扫描电镜样品台
- 干燥
- 观察细菌形态
- 记录
- 细菌形态图像
- 数据分析
- 比较各组细菌形态变化
- 评估抗菌材料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
- 分析光热协同作用对细菌形态的增强效果
图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