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血脂药物分类与治疗策略的详细概述
该思维导图详细分类了调血脂药物,包括降低TC和LDL的他汀类、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PCSK9抑制剂,以及降低TG和VLDL的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。此外,还涵盖了降低Lp(a)的药物、新型调血脂药物的研发、血脂异常的类型与药物选择,以及特殊人群的调血脂治疗建议和药物联合治疗策略,提供了全面的视角。
源码
# 调血脂药物分类与治疗策略的详细概述
- 调血脂药物分类
- 一、降低TC和LDL的药物
- 1. 他汀类(Statins)
- 作用机制
- 主要机制
- 抑制HMG-CoA还原酶
- 减少肝内胆固醇合成
- 上调LDL受体表达
- 增加LDL清除
- 促进VLDL代谢
- 级联反应
- 肝细胞胆固醇下降
- LDLR代偿性增加
- LDL清除能力增强
- 他汀效应6%规则
- 非调血脂作用
- 内皮功能改善
- 抗炎作用
- 稳定斑块
- 抗血栓作用
- 抗氧化作用
- 降低平滑肌细胞增殖
- 肾保护作用
- 常用药物
- 洛伐他汀
- 辛伐他汀
- 普伐他汀
- 氟伐他汀
- 阿托伐他汀
- 瑞舒伐他汀
- 匹伐他汀
- 临床应用
- 适应症
- 治疗方案
- 不良反应
- 常见
- 严重
- 其他
- 特殊人群禁用
- 2.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
- 2.1 胆汁酸结合树脂
- 代表药物
- 考来烯胺
- 考来替泊
- 作用机制
- 临床应用
- 不良反应
- 用法用量
- 2.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
- 代表药物
- 依折麦布
- 作用机制
- 临床应用
- 优势
- 不良反应
- 3. PCSK9抑制剂
- 作用原理
- 3.1 PCSK9单克隆抗体
- 代表药物
- 特点
- 临床应用
- 不良反应
- 3.2 siRNA类PCSK9抑制剂
- 代表药物
- 特点
- 3.3 反义寡核苷酸类PCSK9抑制剂
- 作用机制
- 研发状态
- 二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
- 1. 贝特类(Fibrates)
- 代表药物
- 作用机制
- 临床应用
- 不良反应
- 禁忌症
- 2. 烟酸类(Niacin)
- 代表药物
- 体内过程
- 作用机制
- 临床应用
- 不良反应
- 用药策略
- 三、降低Lp(a)的药物
- 临床意义
- 可用药物
- 作用机制
- 研究进展
- 四、其他新型调血脂药
- 1.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抑制剂
- 代表药物
- 作用机制
- 临床应用
- 不良反应
- 2. 载脂蛋白B100抑制剂
- 代表药物
- 作用机制
- 临床应用
- 不良反应
- 3.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抑制剂
- 代表药物
- 作用机制
- 临床优势
- 血脂异常的类型与药物选择
- 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及药物选择
- I型
- IIa型
- IIb型
- III型
- IV型
- V型
- 特殊人群的调血脂治疗
- 合并
图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