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制动性研究:平衡稳定性与效能的核心目标
该思维导图阐述了汽车制动性的定义、重要性以及评价指标,包括制动效能、效能恒定性和方向稳定性。制动效能受路面、载荷和初速度影响,常以从100km/h停车的最短距离表示。方向稳定性则要求制动过程中保持不跑偏、不侧滑和不失去转向能力。还对比了国际制动规范,并指出核心研究目标在于平衡方向稳定性与制动效能,以实现最佳制动性能。
源码
# 汽车制动性研究
- 定义
- 能力
- 短距离内停车
- 重要性
- 提升主动安全性
- 减少事故风险
- 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
- 确保操控性
- 增强驾驶信心
- 下长坡时维持车速
- 防止失控
- 缓解刹车疲劳
- 重要性
- 主动安全性的核心评价指标
- 驾驶舒适性
- 对车辆寿命影响
- 评价指标
- 制动效能
- 定义
- 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
- 关系分析
- 减速度越大,制动距离越短
- 影响因素
- 路面条件
- 湿滑与干燥情况
- 载荷条件
- 重载与轻载的影响
- 制动初速度
- 初速度越高,制动距离越长
- 补充说明
- 常以100km/h初速度制动到停车的最短距离表示
- 制动效能恒定性
- 定义
- 抗热衰退性能与水衰退性能
- 具体表现
- 热衰退
- 高温情况下制动衰减
- 水衰退
- 雨天制动性能降低
- 重要性
- 确保在各种环境下制动效能一致
-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
- 定义
- 制动中按给定路径行驶的能力
- 要求
- 不跑偏
- 保证行驶路线直线
- 不侧滑
- 防止失控转向
- 不失去转向能力
- 保持操控性
- 研究重点
- 在保证方向稳定性的前提下优化制动效能
- 针对不同路况进行研究
- 国际制动规范对比
- 项目
- 中国HS ZBT24007—1989
- 适用范围
- 欧洲共同体(EEC)71320
- 标准特点
- 中国GB7258—2004
- 主要内容
- 美国联邦B35
- 校验方法
- 核心研究目标
- 平衡方向稳定性与制动效能
- 案例分析
- 成功示例与失败案例
- 实现最优制动性能
- 未来研究方向
- 新材料与新技术
图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