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生理学与临床总结
该思维导图总结了水、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生理基础及其临床表现。首先介绍了体液的分布及水的平衡调节机制,包括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。接着分析了水钠代谢紊乱的类型及其治疗原则,并对钾代谢紊乱进行了阐述,重点关注低钾和高钾血症的病因、影响及治疗方法。最后,归纳了水钠紊乱和钾紊乱的核心机制和关键区别,以便于临床理解和应用。
源码
#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生理学与临床总结
- 一、水、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
- 体液的容量与分布
- 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 60%
- 细胞内液:40%
- 细胞外液:20%
- 年龄影响
- 新生儿:约80%
- 年龄越小,体液占比越高
- 性别与胖瘦
- 男性体液率高于女性
- 瘦者体液率高于肥胖者
- 水的平衡
- 摄入途径
- 饮水:1000-1300ml
- 食物水:700-900ml
- 代谢水:300ml
- 排出途径
- 尿液:1000-1500ml
- 皮肤蒸发:500ml
- 呼吸:350ml
- 粪便:150ml
- 最低尿量
- 500ml/日
- 电解质分布与功能
- 细胞内液主要成分
- K⁺、Mg²⁺、HPO₄²⁻
- 细胞外液主要成分
- Na⁺、Cl⁻、HCO₃⁻
- 渗透压
- 血浆总渗透压:280-310 mOsm/(kg・H₂O)
- 晶体渗透压: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
- 胶体渗透压: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
- 水钠平衡调节
- 抗利尿激素(ADH)
- 通过渗透压感受器调控
- 促进水重吸收
- 醛固酮(ADS)
- 由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
- 保钠排钾
- 心房利钠肽(ANP)
- 抑制钠重吸收
- 利尿利钠
- 二、水、钠代谢紊乱
- 水钠代谢紊乱
- 脱水(体液减少)
- 低渗性脱水
- 高渗性脱水
- 等渗性脱水
- 体液增多
- 水中毒(低渗性水潴留)
- 水肿(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)
- 脱水类型对比
- 低渗性脱水
- 血清钠(mmol/L):<135
- 主要表现:休克、脱水征
- 治疗原则:补等渗/高渗盐水
- 高渗性脱水
- 血清钠(mmol/L):>150
- 主要表现:口渴、尿少、脑脱水
- 治疗原则:补水为主
- 等渗性脱水
- 血清钠(mmol/L):135-150
- 主要表现:尿少、脱水征
- 治疗原则:补低渗盐水
- 体液增多
- 水中毒
- 特点:低渗性水潴留
- 原因:ADH分泌过多、肾排水障碍
- 治疗:限水、利尿、补高渗盐水
- 水肿
- 机制: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
- 分类:心性水肿、肾性水肿、肝性水肿
- 三、钾代谢紊乱
- 钾的生理功能与平衡
- 功能
- 维持细胞代谢、静息电位、酸碱平衡
- 分布
- 98% 细胞内液(150mmol/L)
- 2% 细胞外液(3.5-5.5mmol/L)
- 调节
- 跨细胞转移:Na
图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