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菌的致病机制与免疫逃逸的综合研究分析

该思维导图概述了细菌的致病机制,包括毒力、侵袭力和毒素的分类与特性。细菌的致病性取决于其毒力、侵入数量和途径。侵袭力涉及细菌如何突破宿主屏障,利用黏附素、荚膜及侵袭性物质定植繁殖。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,前者对宿主有强烈的选择性毒害作用,而后者则较弱。最后,细菌通过抗吞噬作用和免疫逃逸机制来抵御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。

源码
# 细菌的致病机制与免疫逃逸的综合研究分析
- 毒力(Virulence)
  - 定义
    - 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
  - 参数
    - 半数致死量(LD50)
      - 定义:引起50%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
    - 半数感染量(ID50)
      - 定义:引起50%组织培养细胞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
- 细菌致病的三要素
  - 毒力
  - 侵入数量
  - 侵入途径
- 侵袭力(Invasiveness)
  - 定义
    - 致病菌突破宿主屏障,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、繁殖和扩散的能力
  - 关键因素
    - 黏附素(Adhesins)
      - 作用:使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,避免被冲洗或清除
    - 荚膜(Capsule)
      - 作用:抗吞噬,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攻击
    - 侵袭性物质(Invasins)
      - 组成
        - 侵袭素(Invasin)
          - 作用:增强细菌侵入宿主细胞能力
        - 侵袭性酶(Invasive Enzymes)
          - 例子:透明质酸酶、胶原酶,分解宿主组织成分,促进扩散
    - 细菌生物被膜(Biofilm)
      - 作用:保护细菌,抵御免疫和抗生素攻击
- 毒素(Toxins)
  - 分类
    - 外毒素(Exotoxins)
      - 来源:G+菌和部分G-菌分泌
      - 化学成分:蛋白质
      - 稳定性:不耐热(60-80℃,30分钟)
      - 毒性作用:强,有选择性毒害效应
      - 抗原性:强,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
      - 子分类
        - 神经毒素
        - 细胞毒素
        - 肠毒素
    - 内毒素(Endotoxins)
      - 来源:G-菌细胞壁成分,菌体裂解后释放
      - 化学成分:脂多糖(LPS)
      - 稳定性:耐热(160℃,2-4小时)
      - 毒性作用:较弱,引起发热、白细胞增多、休克等全身反应
      - 抗原性:弱,不能产生类毒素
- 免疫逃逸(Immune Evasion)
  - 定义
    - 细菌通过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
  - 主要机制
    - 抗吞噬作用
      - 荚膜:防止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
      - 产生抗吞噬因子
        - 例子:A蛋白,结合IgG Fc段阻止吞噬
    - 抗体破坏
      - 机制:产生蛋白酶,分解抗体,降低中和作用
    - 免疫调节
      - 产生免疫抑制因子
        - 例子:超抗原,过度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功能紊乱
      - 模拟宿主分子
        - 作用:逃避免疫系统识别
图片
细菌的致病机制与免疫逃逸的综合研究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