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栖类原肠作用的定义、机制及其发育意义
该思维导图概述了两栖类原肠作用的主要过程和机制,包括囊胚向原肠胚的转变、三胚层的建立以及其各自的命运。关键事件如背唇形成、细胞运动和原肠腔的形成是重要环节。同时,调控机制涉及Nieuwkoop中心和Spemann组织者的作用。最终,原肠作用为脊椎动物发育奠定了基础,确立了身体蓝图和轴向模式。
源码
# 两栖类原肠作用
- 1. 定义与目标
- 1.1 囊胚→原肠胚的转变
- 1.2 建立三胚层与胚胎轴向
- 2. 起始:囊胚结构
- 2.1 动物极
- 2.1.1 外胚层
- 2.2 植物极
- 2.2.1 内胚层
- 2.3 边缘区
- 2.3.1 中胚层
- 2.4 囊胚腔
- 2.4.1 被取代
- 3. 关键事件
- 3.1 背唇形成
- 3.1.1 瓶状细胞内陷
- 3.2 细胞运动
- 3.2.1 内卷
- 3.2.1.1 中/内胚层来源
- 3.2.2 外包
- 3.2.2.1 外胚层扩展
- 3.2.3 会聚延伸
- 3.2.3.1 胚胎伸长
- 3.3 原肠腔形成
- 3.3.1 消化腔雏形
- 3.4 胚孔闭合
- 3.4.1 未来肛门
- 4. 三胚层命运
- 4.1 外胚层
- 4.1.1 表皮
- 4.1.2 神经系统
- 4.2 中胚层
- 4.2.1 肌肉
- 4.2.2 骨骼
- 4.2.3 循环系统
- 4.3 内胚层
- 4.3.1 消化道
- 4.3.2 腺体
- 5. 调控机制
- 5.1 Nieuwkoop中心
- 5.1.1 Wnt/β-catenin
- 5.1.1.1 背侧化
- 5.2 Spemann组织者
- 5.2.1 分泌BMP拮抗剂
- 5.2.1.1 神经诱导
- 5.3 信号通路
- 5.3.1 Nodal
- 5.3.1.1 中胚层
- 5.3.2 BMP
- 5.3.2.1 腹侧化
- 6. 意义
- 6.1 身体蓝图建立
- 6.2 轴向模式确定
- 6.3 脊椎动物发育模型
- 6.3.1 组织者移植实验
图片
